明清时期的砖窑都有什么特点?能不能从历史、考古的角度说明一下?
嗯,同学们,请看这块大概明清时期的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距今年龄有点大很多了,这就是历史。再走进一点看,你们会发现,即使经过这么久历史长河的考验,它依然坚固如初。肯定是用手折不断的啊。这就叫考古。
曾经做过类似的研究,主要侧重明代的城砖和砖窑,腆颜答一下。欢迎关注点赞!
明代砖窑的特点,除了砖窑的分布特点以及区位,如题主所说,其实可以重点关注砖的铭文,而且砖窑的研究包括贡砖、城砖、民砖等。
明王朝正式建立前,朱元璋集团就按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战略方针,在应天等地开展大规模的工程营建项目,使用大量砖料修筑城墙以巩固统治和军事防御,公元1368年明朝正式建立后规模也更为庞大。
“高筑墙”这一方针其实就是体现了明初在城墙修筑方面的重视。明朝砖窑的砖料供应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宫殿修筑、军事防御和民用工程。据此,明代砖窑的区位设置也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如砖料生产需要的土壤气候条件以及砖窑选址需要考虑到砖料获取的成本和交通运输成本的比较、砖窑人员的充足。明代设有匠籍制度,对工匠管理较为严格,利用户籍划分匠户,这些匠户必须响应官府的征召,在规定时间到京城或者其它地点服役,这就包括烧造砖瓦的窑户。在这一点上,窑址还要考虑到明代工匠的服役情况,以便于征召工匠进行生产烧造。
以下是一些铭文实例:
明中都城城砖铭文
铭文的内容是“淮安府海州提调判官刘口实 司吏徐庸作匠朱惠山 洪武七年 月 日造”
明南京城城砖铭文
“吉安府委提调官刘延府吏吴彬 安福县提调官县丞张禧司吏戴仁 总甲刘孟和甲首王子林小甲刘伯友 造砖窑匠王正五人夫王天与”
这两个砖文所载信息可以看出不仅“作匠”“窑匠”“人夫”等直接参与造砖者要在砖上刻下姓名,府、州、县各级负有领导、监管职责的官员也要刻上姓名。
“亭泥城砖“中的”亭泥“是指过滤的泥浆在池内沉积后,逐渐凝结成膏状固体。此时需掌握其软硬度,适时将其取出并打堆困泥,停封待用的膏泥要待其泥性完全熟透后方可用于制坯。这个可以看出制砖的品质和技艺之高。
铭文中的“年例”通俗一点来讲就是指样品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专供***重点工程的“大工”、修建***陵寝专用的“寿工”款识的铭文砖和清代专供***园林使用的“圆明园”款识。
可以看出铭文有揭示烧砖人员管砖人员信息的,也包含特殊的意义,对于砖铭的研究可以比照文献断定年代和砖料生产的人事系统、经济制度,获取有用信息,而且对城砖等的研究可以为新城砖的应用和城墙修复、文物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伍毅:《从古代文献看明代官窑的制度构建》、蔡青:《明代北京城砖的职责制度、制造技艺与检验标准》
竺可桢在1***2年考古学报发表什么,成为研究中国气候变化的经典作品?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竺可桢 1***2年
此文肯定了西方对的气候思想,否定了西方错误的气候思想,一分为二,不论权威与否,尊重正确的权威知识,反对错误的权威知识,中国的气候思想也是一分为二的看待,引述历史资料,逐步的剖析,古为中用,打破了洋权威,是很不错的唯物文章,值得学习。
1***2年的《考古学报》第l期上,83岁的竺可桢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后转载于1***3年《中国科学》16卷2期,以及1***3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全文篇幅也就5000余字,却聚集了竺可桢先生毕生研究的成果,可谓其学术生涯的扛鼎力作。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论文包含有大量古代典籍与方志文献的记载,广泛地被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所引用、推崇,对历史学家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几乎只要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或中国环境史、物质文明史的文章,都会在参考文献中摆上竺可桢的这篇经典论文。
殷墟的考古价值论文?
殷墟是中国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的遗址,也是中国古代商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示商朝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对于丰富和完善人类社会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m6.cn/post/2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