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怎么理解?
很多理论都不是绝对的,应该辩证的去看待问题。就“独学而无友,孤陋寡闻”这一警句来说,它主要告诫人们在做学问的时候,要加强和别人的交流,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因为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能学到和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只有经常和别人交流、互通有无,才能进一步的扩大知识面。这一点对于社会学者尤为重要。孔子能成为“圣人”,和他的勤学好问是分不开的。
但这句话并不是说做学问不需要独立自主的在安静的环境中刻苦钻研了。恰恰相反,一个人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在孤独的环境中努力的研究和创作,才有了伟大的成就。
所以,“独学而无友,孤陋寡闻”这句话是让人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学习交流,而不是说做学问不需要在孤独安静的环境中刻苦钻研了。
自己看书学习,能够增长很多知识和见识,但是如果不多与人交流,就不会了解更多的知识和见闻,这就是孤陋寡闻,这是因为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所以古时候就出现了许多游学者,当然现在是网络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的东西可能太多,只要我们学而则思,思而不惘,惘而则辨,就一定能够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
出自:《礼记·学记》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单从词面理解,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与人交流,互相讨论,那么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识不广的局面。
三人行,必有我师。各人有各人的专长,观点,就算是同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有时你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解的时候,经别人一点拨,马上就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因为一个人苦思冥想,有时真的会走进死胡同,所以才会说是孤陋寡闻。
你看悟空问答,同样的问题,答案却是五花八门的,不同的人竟然有那么多不同的见解,不管认不认同,你是不是都觉得大开眼界了呢?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学术交流会,就连医生要给病人动手术前,也要开个会讨论最佳手术方案。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弘明集·宋释法明(答李交州书)》:“贫道少惰学业,迄于白首,孤陋寡闻,彰于已诫,直言朴辞,未必可***。”古今中外,读书治学最终成大器者,大多十分结交学友。读书学习不能独自学习,要广交爱读书学习、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有利于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例如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每个人经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艺术修养不同、审美情感不同,这就构成了相互交流、学习、切磋的平台。通过交流互相学习,使欣赏者对这幅绘画作品有着更高的艺术唯美的探索和追求。
我国是发展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以学习借鉴的精神,学习别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先进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都想做自媒体,都想做优质文章创作者,可是我们却都很难有持续高质量的创作力,甚至有时候我们发出去的爆文也可能有错别字过引用出错的地方。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再加上要是始终不去学习别人的知识,听取别人的观点,也肯定是走不长久的。
拿悟空问答举例子,这里就能学习到很多东西,一个问题提出,很多感兴趣的高手都可以作答,相互的观点能得到肯定和补充,自己也能得到进步,让其他感兴趣的人也能了解的更加全面透彻。
这便是我理解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好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好比“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察纳雅言”,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则不“孤陋寡闻”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是什么意思?
《学记》中原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道理就在于此。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m6.cn/post/72.html